返回列表 发帖
     周末我们会去雷斯岬国家海岸公园旅行,倾听岸边那些被母亲抛弃的小海豹的哀鸣。过不多久,当饥饿令它们无法忍受的时候,这些小海豹就会鼓足勇气,生平第一次跳入冬天的太平洋。在那儿,凶猛的大白鲨正等待着它们。
                                                                     ----------[英]皮尔斯.莫尔.爱德    《蜂蜜与尘土》



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
真让人心惊胆战啊。

TOP


               小起义者  

                             维克多·雨果

    产生故事的街垒在大路的交叉处:
    一个十岁的小孩同人们一起被捕,
    他一身污血的血迹和热血的血斑。
    “你是他们同伙?”孩子答:“是同伴。”
    军官说:“那好,你马上就得给枪决,
    等着轮到你!”孩子望着火光明灭,
    眼看同伴们一个个在墙边倒下。
    他问军官:“您能不能让我回次家?
    我得把这表交给我妈妈。”“你想逃跑?”
    “不,我就回来。”“小鬼准是心慌胆小——
    你家在哪里?”“就那儿,靠着水潭。
    少尉先生,我马上回来。”“滚,小坏蛋!”
    孩子转身就跑。真是不高明的花招!
    那些大兵也跟着他们的长官哈哈大笑——
    中弹者的咽气声也同笑声混在一起。
    笑声突然停止,因为孩子奔了回来。
    他脸色煞白,那种气概活像维亚拉*,
    背往墙一靠,冲着他们喊——
    “我来啦!”
                                   --------《风中之心》


(注:维亚拉,法国大革命时反抗保皇党的小英雄。)


第一次看见这首诗时,
我哭了。
自从作了妈妈,
似乎对孩子特别的心疼,
战争!战争!!
为何连无辜的孩子也不愿放过?

PS:  (1) 维克多·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2)1871年 5月28日,巴黎公社的街垒陷落。凡尔赛匪帮对巴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甚至逮捕了621名儿童,其中47个13岁的、21个12岁的、4个10岁的、一个7岁的小孩 。在军事法庭的审讯中仅用极短的时间就宣判完毕,然后执行死刑,许多孩子从容就义。这首诗真实而艺术化的反应了这段历史。   

TOP

这几天挺忙,所以没有坚持。


      我们对老年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成见:他们胸部下垂、勃起困难,65岁后就不再有性生活。在对75岁以上的人说话时,我们会提高音量,用一些简单的词,就跟对小孩说话一样。但当我们自己70岁时,我们就能理解这种态度会多大地影响我们自己的形象。
                                                                                  --------    大卫·塞尔旺-施莱伯


刚刚在《心理月刊》见到这段话,
那正是我对待老人的样子。
我决定,从今往后,
对老年人,想想愿望、计划、活力,
而不是只想着年龄。




PS: 大卫·塞尔旺-施莱伯博士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临床教授,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补充医学中心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相关领域发表了90多篇科学专著,并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剑桥大学等重的国际性学术机构讲课。他是“无国界医生”美国董事会的七位创会成员之一,曾经远赴库乐尔德斯坦、危地马拉、印度、塔吉克斯坦和科索沃参与救援工作。他长期为危机地区的难民提供精神治疗和心理危机干预,并为当地培训治疗师。著有《痊愈的本能》。

TOP

      河岸低洼地的草叶向着河水微微倾伏,在湿润的风中摇摆,他们依旧生长于种子落地生根处,但过不多久便会死掉,照样归于尘土。安之若素的光灿灿的卵石、叶片和杂草,以及偶尔随水漂荡、命运已定的原木和树干......
                                                                                      --------[美]亨利·戴维·梭罗     《河上一周》
                                                                                                       (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 Rivers)


本来我觉得,
人其实和植物是一样的,
有的人生长于种子落地生根处,发芽,长大,衰老,死亡,
最后归于尘土。
有的人在因缘际会下开始流浪,迁徙,成长,死亡,
最后也归于尘土。
但是,
当我有一次看见植物庞大的根系后,
忽然觉得,
很多人其时还不如植物,
那样的顽强柔韧,那样的不屈不挠,那样的无所顾忌!


PS: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的作者。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

TOP

      当他通过海关,进人尼斯机场的大厅之后,熟悉的法国气味扑面而来,那是一种他经常试着想分析的味道。浓浓的黑咖啡味,加上部分烟草味,混着少许的柴油味,还有一股古龙水味和新出炉的奶油糕饼的金色香味——就如法国国旗一样性格鲜明。
                                                               ----------   彼得·梅尔   《追踪塞尚》


对于很多味道的印象,
都是与当时的情景有关的,
如果让人愉快,
不免会加入感情,
那以后这味道便终身难忘了,
对于我,
最爱的便是春末雨后山间的味道,
有泥土的清新,
不知名的花香,
香樟树的奇特气味,
因为这味道让我永远记得,
年少时的顽劣,和家人的宠溺......


ps:  彼得・梅尔  英籍知名作家,曾任国际大广告公司的高级主管。在纽约麦迪逊大街的广告业打拼了15年之后,于1975年开始专职写作。
  主要作品有旅游散文《普罗旺斯的一年》、《永远的普罗旺斯》、《重返普罗旺斯》,小说《茴香酒店》和《追踪塞尚》,时节尚读物《品位》和美食散文集《吃懂法兰西》等。
  《一只狗的生活意见》是他第一部关于狗儿仔仔的作品。
  目前他和妻子及两只爱犬隐居于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

        刚刚发现《一只狗的生活意见》原来也是彼得・梅尔,很多年以前看过的。
 

TOP

      .......
      先前他们交谈时,史宾克离开了现场,现在又端着主菜出现了,只见一只焦黑的考鸡尸体,躺在一堆烤土豆和孢子甘蓝之间。在拇指上试了试刀刃后,他把骨雕柄的切肉刀叉递给兰普瑞。
      “没什么东西比的上土鸡,”兰普瑞说着,站起来切下第一刀。他用切肉刀奋力一刺,变黑了的鸡皮盔甲成功地抵抗了入侵,整只鸡滑下盘子,冲过半个桌面,甘蓝和马铃薯洒了一路。兰普瑞惊慌失措地追在它后面。“老天爷,这东西还活着!史宾克!”
      “也许第一刀下得太急了点,大人。”史宾克用餐巾把鸡放回盘子上,“我能否建议,叉子不要扎得那么猛,然后刀子从牛角上方刺进去。”他开始收拾散落的蔬菜,用眼角瞅着兰普瑞。
      “牛角?什么牛角?这是一只该死的鸡。”
      “这是以前的斗牛用语,大人。”
      兰普瑞嘟哝着,成功把鸡刺穿,然后用刀子锯下去。
      史宾克得意地笑了。“就是这样,大人。”
      ......


如果这是英国人的幽默,
真把我笑得够呛。
我以前吃“手撕鸡”时,
常常想,要是用刀叉肯定会文雅很多,
不过现在,
个人认为,
吃全鸡,最好的工具还是用手!
哈哈哈...


PS:    彼得・梅尔       英籍知名作家

bidemeier.jpg

[ 本帖最后由 杨沁 于 2007-5-31 00:47 编辑 ]

TOP

                   我在世上只懂一点真髓;
                   不论喝的是什么,都要干杯。
                                       --------[俄]吉皮乌斯·季内伊达·尼古拉耶夫娜   诗《干杯》; 书《风中之心》


喜欢这样不做作的豪爽,
人生在世,
本该如此不做保留,
美酒、苦酒、酸酒、更或鸩酒,
如果你已坦然作了选择,
不如就潇洒一点,干杯!
朋友,干杯!!

PS:  吉皮乌斯(З .Н .Гиппиус,1869—1945)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具个性、最富宗教感的女诗人之一,出身官僚,敏感而富有才华,19岁开始发表诗作,她的创作被誉为“有着抒情的现代主义整整十五年的历史”,“仿佛是以浓缩的、有力的语言,借助清晰的、敏感的形象,勾画出了一颗现代心灵的全部体验”。
  其诗作在展示人类在生命的两极之间彷徨、犹豫、挣扎的浮悬状态的同时,也体现出这位女诗人对存在所抱有的“诗意的永恒渴望”,以及在苦难中咀嚼生活的甜蜜、在绝望中寻觅希望的高傲。


我快要喝醉了......呃,向来觉得自己酸腐有余,豪爽不足,做什么事都谨小慎微,自私的本性让我没法不为自己做些保留,就连喝酒,也从来都不是放开的,有点讨厌这样的自己...所以今晚决定了,要好好学习做人的道理,喝酒,就是要不醉不归!

TOP

       她缓了缓,长叹一口气,说道:
        “青儿呀,不做人,你来人间干什么?”
        是啊,她忍受了二千九百九十九年的苦修,是为了做一个人,而不是做一个人间的妖。二千九百九十九年的苦修,是为了灵肉归一,得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凡肉身,不再忍受那种非人亦非兽的苦痛和折磨。做人,就是要谨守人这生灵的界限,接受属于“人”的一切命定。
                                                                              --------李锐   《人间》


我苦修三千年后,
终于如愿做了人,
从此,谨守着做人的本分,
辛勤劳作,认真生活,

前程渐渐淡忘,
如今,尝遍了作为人的酸甜苦辣后,
我才知道,
原来做人同样有苦痛和折磨,
最好还是,非人非妖......

PS:    李锐,男,1950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1969年1月到山西吕梁山区插队落户,先后做过六年农民,两年半工人。1977年调入《山西文学》编辑部。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8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函授部。1988年转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同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8 年12月当选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2003年10月辞去山西作协副主席职务,同时退出中国作家协会,放弃中国作协会员资格。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百余万字。系列小说《厚土》为作者影响较大的作品,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

TOP

《人间》其实是炒冷饭,重述白蛇传,不过写得挺有意思。喜欢。
白蛇青蛇死得悲壮,法海除妖确因无奈,最大的赢家实为人类,将斩杀异类的罪名栽赃于法海,掩盖了自私与贪婪的本性,并把这一切说成是真理与慈悲、情与理的冲突,真是高明呀!

      扪心自问,红尘苦海中,最难解的执迷就是一个“我”字。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世界万象,菩提妙法,也都是因为“有我”才可观可思。对我而言,“有我”“无我”的取舍,“他说”“我说”的抉择,就是我苦海中的迷航,就像母亲八十年前的叹息,那是一柱人间永不熄灭的香火,在我心里烧灼出叫人心痛的袅袅青烟。百般思量,彼岸迢迢,或许,这世间,这人间,能相信的只有生生不息的传说。
                                                                                ----------    李锐   《人间》

TOP

      生活的乐趣,不过就是让自己停下来,好好地吸一口熏衣草香,尝一块鲜味芝士,或者在成年干邑的陪伴下,像少女一般红着脸醉倒。
                                                                ----------    [英]彼得·梅尔  《追踪塞尚》


一直希望过一种闲散、随性的生活,
晒晒太阳,吃吃零食,听听音乐,看看闲书,
可惜自从有了儿子后,
这样的感觉便从此一去不复返,
于是,
我开始学习抓住一些忙里偷闲的好时光,
犒赏犒赏自己;
同时学习着在忙碌的生活中,
寻找、发现、体会一种新的乐趣。

我以为,
生活的乐趣,
是内心的愉悦体验,
所以不在于外在形式,
而在于自得其乐,其乐无穷。

TOP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右侧悬浮的QQ在线客服-www.codefan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