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S结对助学QQ群8944809(验证:结对)
返回列表 发帖

支教篇——有关注意事项跟建议

一。贫困山村需要什么样的支教志愿者(转)

贫困山区需要志愿者,而且这里也是充满爱心、希望改良社会的外界人士关注的地方。作为外来的志愿者,可以做几个方面的工作:支教、支医、支农、支援建设等。但在具体工作中,作为支教,究竟需要怎样的志愿者,贫困山区更需要哪些外界的帮助呢?
  一、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宗旨: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地理名称是什么平原的省,黔东南州市全省唯一没有平原名称的州,从江县是全州唯一没有大坝子的县。雍里乡位于黔东南从江县西南地区,国土面积184平方公里,总人口一万六千人,为苗、侗、壮、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贫困乡。
  雍里乡目前只有一所中学,位于大洞村,全乡中学生七百人。因为当地对教育认识的差异、群众生存的压力等各种原因,去年应届毕业生二百余人,升入高中只有两人,升学率不足1%。尽管当地政府和各校教师都在尽量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升学率不高、学生基础较差、教育基础薄弱等是难以快速改变的。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好,他们放学后要打柴守牛、要上坡干活、要做饭和其他家务,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二是家庭对学习难以给予辅导,这里是苗、侗、壮、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的父母有很多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只会说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他们更多的是让孩子“在学校好好听老师的话”,家长对老师很尊敬也很信任,但如果要他们配合老师做好督促学习的工作,却实在是勉为其难,而留守儿童和丧亲孤儿的家庭教育更是困难;三是社会环境对学习的正面激励不多,这里传统的耕作方式和闭塞的交通,使很多孩子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他们习惯于父辈种田、打柴、守牛、喂猪的传统生活。。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面对高中、大学等昂贵的学费,和很低的升学率,很多学生会放弃继续读书,而选择外出打工。但因个人能力、见识、机遇和文化水平的局限,只能从事繁重而低薪的重体力劳动,能够获得个人成功者屈指可数,而个人成功者回乡服务的更是凤毛麟角。少一部分人不愿辛苦打工劳作又无一技之长者,终日搭伙游荡于乡里,酗酒滋事,对当地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和基础上,如果支教仅仅是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希望帮助培养出几个高中生甚至一两个大学生,将不得不考虑以下弊端:
  1, 学生的负担会很重:这里的孩子可以说只有在教师的上课、课间、早自习和晚自习的学习时间是用来学习的。为了升学,他们每一门课的要求都要提高,作业量将加大,但却没有办法要求他们不参加各种劳动,很多学生因此有很大压力。还有,这里因为实验设备等条件限制,很多试验性、理解性的问题,都是在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当片面强调分数的时候,学生的压力就会很大。
  2, 大部分学生将被忽视:每个班里一般都有一两个到两三个能考七十多分的学生,但班级的平均分一般很难及格,大多数孩子考二十几分、三十几分。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培养有希望的“好学生”,必然会忽视大部分中等水平和以下的学生。在一个水平跨度在十分到八十分的班级里组织教学,照顾好学生“吃饱”的结果必然使大部分学生“吃不下”。如果每一节课、每一门课,学生总是觉得老师并不在乎他是否学懂了,他就会很有被忽视的感觉,甚至导致厌学、辍学等现象。
  3, “凤凰”会使“鸡窝”更穷: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随着中国教育市场化的影响,高中和大学的学费、生活费等问题,都是贫困山区难以承担的。也许我们可以争取外界的奖学金、助学金等,但就算解决学费甚至生活费,但是路费等问题呢?还有,他们毕竟在上学,还不能挣钱养家,又在外面上学,家里的粮食谁种?柴草谁打?如果能上学又没有足够的学费和生活费的救济,一个上大学的好学生就会花光贫穷父母多少年的积蓄,甚至借光所有家族亲友的积蓄。就算他们能够顺利读完大学,大学的知识更适合于在城市中发展,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家乡的父母亲友,都认为他们不应该回到农村来,他们回来也多是没有发展空间。所以更多的情况是城里的孩子给贫困乡村中日渐年迈的父母寄来些养老的钱。问题是,钱不会自动变成老人手中的热饭,钱也不会自动解决村子里雨后泥泞的道路。相对有才智和水平的人,通过这样的教育体系去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了,乡村的发展不但没有得到改善,还失去了一些难得的人才,更加步履维艰。
  4, 不能升学的高中生没有出路:即使初中上了高中,也不可能全都去上大学。没有上大学的高中生是最没有出路感的人。如果回家务农或者打工做重体力劳动,他们似乎和初中生一样,那高中的书白读了,钱也白花了,很失落。如果不回家,在外面好“体面”的好工作,他们面对城市大量的大学生的竞争,学历和能力都处于绝对劣势。因为没有一技之长,高中生成了学历断层中最尴尬的一个层面。
  5, 加重“读书无用论”:因为教材的乡土性不够,和学生没有在学校学到谋生的一技之长,使得“读书无用论”很自然的在乡村流行。而且,村民们看到的是:花钱读书到高中,毕业了无所事事;花更多的钱读大学,飞进城里,父母年老也没有人养,而且在城里也许还找不到工作。
  事实胜于用雄辩,如果寄希望予培养出高中生和大学生就可以改造农村的贫困面貌,也许中国的乡村困境早就解脱了,而不是现在日益原子化和日益凋敝的无奈。
  所以,重视自学能力和求知欲的教学宗旨,重在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开阔学生眼界和了解基本技能、培养基本技能才应该是在贫困地区支教的出发点。
  强调不以培养大学生和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并不是说不重视正常的课堂教学,也不是说贫困地区就不应该有学生上大学,而是不要把对教育的评价,仅仅定位在升学率上。支教老师,更不可以为了培养一两个可能上大学的“好苗子”,而忽视了大多数普通的学生。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二、长期志愿者支教的意义:
  长期志愿者老师,多是来自东部相对发达的地区,多是受过相对较高的科班教育,因此他们在贫困地区当老师的志愿行为,其意义不仅仅是教书,不仅仅是一个老师。如果认为外面来的志愿者就是个老师,就不全面了。长期志愿者老师专心于教育,也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是一种人性关怀的光芒,现在在贵州省做民间志愿者的人,多是外面来的人,他们就为这里带来了一种关怀的精神。
  第二是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开蒙的时候,有这样的老师来影响,作用将是长远的,这些老师也许不是科班出身,但他们的见识、经历和知识面都很广,并且他们这些志愿奉献的精神也会影响孩子,将来这些孩子长大后就可以把这种爱心薪火相传,至少他们会记得曾得到社会的帮助,因而不会成为社会的破坏者。
  第三是对当地老师的影响,他们也许现在没法理解志愿者,但这就象种子播种下来,他们不管是主动的沟通,还是迫于乡政府对志愿者的支持而被动的接受,志愿者老师对工作的负责、对学生的关心等各方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
  还有是对乡县基层干部的影响,他们通过志愿者和外界产生更多的沟通,对本地的优势和劣势更有参照,随着交往、观察和理解的加深,他们也在慢慢有些改变。
  也正因为长期志愿者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名任课老师,对志愿者的要求也就不仅仅是一名任课老师的要求。
  三、长期志愿者和短期志愿者的作用:
  三个月以内的短期志愿者的到来,可以给学生带来最新鲜的知识和信息。而且这样的志愿者比较容易形成固定的梯队,利用暑假有很多在校学生可以来贫困地区进行支教和调研。但是,从教育的连续性来讲,至少支教一个学期的长期志愿者的作用更要,尤其需要支教一年以上的长期志愿者。他们可系统地了解学生的性格、基础、学习习惯和家庭状况,也能避免浮躁和短视的行为。而且,一些尝试性的教学实验,和对乡村的建设项目,也是长期志愿者才更能高质量的完成。当地基层政府的领导一再希望我们不要“蜻蜓点水”、“风过无痕”,就是希望我们能长期在这里,为当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孩子,成为将来改变乡村面貌的建设者。再有,初中生的性格是不确定的,频繁更换老师,他们很容易变的浮躁。熟悉基础教育的人都知道,除了音乐、体育和美术这三门特殊专业的课程,其他基础知识课,比如数学、地理等,一个学期如果换了三个老师,基本这门课就要放弃了,因为教学思路、进度和方式的不连续,使得学生很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和当地老师在教学上的相互沟通与学习,也只有在一个学期或者更长时间的合作中,才能得以进行。
  所以如果希望通过自己的支教行为来帮助贫困地区,更希望能够有长期志愿者。
  四、对志愿者的要求:
  长期志愿者来这里教书,他们所带来的外界文化,就象在一片平静的湖水中投入石子,影响如涟漪会渐渐荡开,但这些影响是好得多还是不好的多?是积极影响多还是消极影响多?总的说是成功还是不成功?这与志愿者的素质和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志愿者老师的长处在于他们的经历和见识,短处在于不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很多志愿者老师不是科班教育出身,针对当地条件的教学经验比当地老师有欠缺是普遍现象。所以作为一名为人师表的志愿者,有一些条件是必须具备或者要努力做到的:
  1, 带着爱心和平等心,不是救世主:任何一个地区,当地人们千百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必然有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的理由。作为外来者,我们首先应该尊重他们的风俗和传统,理解他们的做法。即使需要帮助他们,也不能用高高在上的方式。文明有区别,但没有高低更没有贵贱之别。如果志愿者说:“我来这里帮助你们,我为你们牺牲了很多,你们就应该怎样怎样。”他们是否应该被反问:“谁请你来的?我又没有请你来,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当年西欧列强殖民亚非和美洲,其中很多人何尝不是认为自己在传播高等文明,去开化野蛮人。没有爱心和平等心,就不是真正的志愿者,因为他们至少在追求心理上得到的优越感。真正的爱心,首先是尊重。所以我们要看贫困地区究竟需要什么,我们究竟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是希望帮助贫困地区的父老兄弟,而不是去喊“嗟,来食!”。
  2, 谦虚谨慎,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志愿者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不是不可以宣传志愿者的行为,但不应该追名逐利。尤其作为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很多当地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的教书育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如果以为自己当了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志愿者就很了不起,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无疑都是失败的。
  3, 努力加强与当地人们的沟通:志愿者不是贫困地区的建设者,真正建设这里的是这里的人们,志愿者更多的时候是起到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志愿者应该多和当地人们沟通,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真正架好这道桥。很多时候,多听当地领导和群众的话,可以明白很多事情的原因,使我们的工作少出错误。而且我们多和当地人沟通,我们才能和当地的建设者互相取长补短。
  贫困地区一般在城市人的眼中是“落后”、“愚昧”的,但他们的纯朴善良也是冷漠的都市中无从寻觅的。作为志愿者老师,应该带来东部相对成熟和更有科学性的教育观,应该更重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阔他们的眼睛。将来这些孩子就是真正改变家乡面貌的人。所以志愿者老师一定要注意用什么精神和文化来影响孩子们。他们应该在保持自身纯朴勤劳的基础上,更有能力、眼光和见识,也更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而不是仅仅学到知识,甚至学会了都市的浮华和虚伪。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