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没写信不表示冷漠--受助学生心声

湖北被取消受助资格贫困生:没写信不表示冷漠
http://news.qq.com/a/20070824/001098.htm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组织“金秋助学”活动,该市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对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
一年后,其中三分之二的贫困生未给资助者写信。今年暑假,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捐赠时,3名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停止了继续资助。

几天来,在舆论漩涡中的双方当事人一直保持沉默。

昨日,涉事的几位企业家和学生,首次接受采访,回应外界的众说纷纭,袒露内心世界。

昨日中午,襄樊重型机械厂宿舍,放暑假在家的王可(化名),在自家简陋的阳台上,支起一张小桌子,给同院的两名小学生辅导暑假作业。

此前一天,这名18岁的 女大学生因媒体报道被卷入舆论的漩涡。

2006年夏天,家庭贫困的王可考上大学后,襄樊当地一位企业家资助了她1000元,并承诺连续资助4年。但如今,对方认为她“冷漠而没有感恩的心”,取消了对她的继续资助。

“今年上半年,因为自己的原因,我的确疏于与她联系,她的做法我也表示理解。”王可说。

“与企业家联系少,并不是我不懂得感恩,而是不习惯这样的方式。在我看来,在学校好好学习,将来能回报社会才是最大的感恩。”面对连日来的舆论压力,王可首次向外界袒露心声。

此次因同样原因被取消资助的,还有另两名贫困学生。襄樊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周华玲说,自2005年开展企业家与贫困学生结对资助活动以来,共有5名贫困学生因同样原因被取消资助资格。

“结对资助”引发的事端

在今年8月中旬的金秋助学会上,一位女企业家生气地说:“我今天来了,但没有带钱,不是不愿资助,只是希望我所资助的学生能抽时间到公司去介绍一下学习情况!”

在周华玲看来,襄樊市总工会资助贫困大学生9年来,“一直都很顺利”。谁也没有料到,“结对资助”会成为诱发此次终止资助事件的直接原因。

“我们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贫困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帮助,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后果。现在弄得我们的工作也很难做了。”一直致力于贫困学生帮扶的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也很沮丧。

企业家首次反映这样的情况,是在2004年首次结对资助之后。一年后,又有企业家反映,资助学生一年了,学生没写一封信汇报自己在学校的情况,甚至连一个电话都没有。

2006年8月17日晚,襄樊市总工会再次举办“金秋助学会”。在这台以“感恩”为主题的联谊会上,总工会负责人专门提到学生要懂得感恩,并给每名学生和家长发了一封公开信,希望学生上学后能给企业家多写信、打电话。末了,组织者还用心良苦地安排了一个互动节目——让受资助学生到舞台上与演员一起学跳舞蹈《感恩的心》。

一位参加了这场联谊会的当地记者回忆,联谊会很感人,很多人甚至当场决定捐款。

然而,在今年的助学会之前,更多企业家反映,仍有学生一整年都没与她们联系。事情在今年8月中旬的金秋助学会上发展到了极端。

当天,一位女企业家在会场上生气地说:“我今天来了,但没有带钱,不是不愿资助,只是希望我所资助的学生能抽时间到公司去介绍一下学习情况!”

但此后,那名学生没有照这位企业家说的去办,这位企业家就转而资助了另一位新生。

周华玲说,此前的助学活动,大多是企业家捐助后,统一由总工会交到贫困学生手中,资助双方互不认识,也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过。

周华玲从档案柜中取出几封收藏的信件说,助学活动已连续举办了9年,资助学生数百人,但给总工会写信表示感谢的也只有寥寥几人,“甚至在助学活动上的一些发言稿,也是我们替学生代劳的”。

然而,本报记者在采访此次事件所涉及的几名学生家长时,他们都表示,这样结对的资助方式让人很难接受,“会让我们背上沉重的精神压力”。

感恩无能者不仅仅是贫困大学生
-----------------------------------------
不能假定某类人天生就不懂感恩,那样讨论就失去了意义;不妨设身处地想想自己会否那样。当贫富差距不能得到良性解决,资源被看作掠夺目标,彼此都是竞争对手,人这时很难有感恩的心。

要先形成中产阶级,才会形成阳光心态
----------------------------------------------------
说白了,让社会下层还要有什么阳光心态,有些难为人。中产阶级可以经受一些物价波动,照样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白猫胖丫头。下层就不行,经济上有点风吹草动,就是普遍焦虑。

上大学的价值并未体现------------------------------
事实上,很多人虽然交学费并不轻松,大学也不是好好念的,因为无法确知,好好念书就会有好的工作!当你做一件并不激动人心的事,那么帮助做这件事的人,你很难感激他。

离建个人信用体系的目标还很远
------------------------------------------
无论是贫困学生还不了贷款,还是个人支票难普及,都说明个人信用体系在我国既缺制度建设,也少感情认同。停留在捐助即施舍的层面是不够的,施舍是偶然事件,而捐助、回馈应该是常态。

赘语
-----
       这里不是要对不懂感恩的人予同情,可怜之人虽有可恨之处,但可恨都不是天生的。如果能找到机制原因,那么可恨就会得到化解。道德的呼唤与培育生长道德的社会土壤一样重要

----------------------------------------------------------------------------------------------------------------------------------------
       由上面的报道联想到民间公益组织助学活动中的问题,特别是资助人与受助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问题。
       手牵手在结对助学制度流程还需要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方式建议提醒资助人主动与受助学生写信交流,尽量关注其精神生活的成长。其中,不少资助人要求受资助学生主动给资助人写信,手牵手多是尽量服务配合的态度,以前方志愿者和助学点联系人与孩子沟通的方式,鼓励孩子们在自愿的前提下主动与资助人沟通交流。
       这样处理,一方面希望保护孩子,另一方面希望能让资助人感觉助人的快乐。
       但慢慢的,孩子多起来,资助人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助学的目的也变得越来越不清晰明了。
       资助贫困学生,希望得到什么?
       面对这个话题,资助贫困学生变得越来越严肃和沉重。
       后续。。。。。。

[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7-8-24 15:35 编辑 ]
偶喜欢幻想,希望有一天能浪迹天涯!

“并不是我冷漠,只是不习惯这样的方式”

     “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报喜?怕对方认为自己骄傲;报忧?又怕对方担心我向她伸手要钱。我很矛盾,所以,很少与企业家联系。”王可说,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我更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面对舆论压力,涉事学生一直保持沉默。22日,本报记者即奔赴襄樊。但直到23日上午,记者才辗转在襄樊重型机械厂宿舍找到其中一名涉事学生。在承诺化名后,王可才答应接受记者采访。

    “没有给企业家写信,并不表示我冷漠,只是我不习惯这样的方式。我时时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这也让我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压力。”说话时,王可始终将头深埋,用手拨弄着自己的裙角,“我之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工会也没有通知我”。

    王可说,给小学生补习功课,一个暑假可以赚几百块钱,“够我几个月的生活费,我更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王可2006年考上大学,因父母双双下岗家庭困难,襄樊市总工会将她确定为资助对象,当年获得1000元资助。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她在中秋节和春节期间,都给资助她的企业家发了短信表示感谢。今年春节期间,她还参加总工会组织的交流,向企业家汇报了入学半年的学习情况。

    王可坦言,大一下学期因为自己的原因,的确疏于与那名企业家联系。期间,她给总工会写过一封一页纸的信。但本报记者在总工会没有查到那封信。

    王可说,她一直存有感恩之心,但并不认同写信或打电话向企业家汇报情况的做法,“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报喜?怕对方认为自己骄傲;报忧?又怕对方担心我向她伸手要钱。我很矛盾,所以,很少与企业家联系。”她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我们不是那种知恩不报的人。”王可的母亲李红云(化名),目前在幼儿园做保育员。李说,她的职业不是没有爱心的人所能做的。女儿不善于表达感激之情,他们一家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在女儿被资助的一年里,她经常查看 日历,逢节日就敦促女儿给对方打电话或发短信问候。今年母亲节,她还让女儿给对方发短信问候。

    “但是,我考虑了一下,她也不是我的母亲,这样的问候似乎不合时宜。”王可说。

    李红云说,因为资助的企业家是卖地板的,一年来,她开始关心起别人家的 装修,只要有熟人家要装修,她就让别人到那家企业去买地板,“虽然只做成了一笔生意,但我们心里一直感激着人家,并将永远记得对方的恩情”。

    对于这次拒绝资助,李红云表示理解:“是不是资助我们,由企业家自己决定,也许有比我们更困难的学生,更值得资助。”李红云说,还是更愿意接受组织的资助,“当初知道是这种结对资助后,我就不太愿意接受,担心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总是觉得欠着别人什么”。

    涉事的另一名女学生,现在全家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我们之所以背井离乡到外地赚钱,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健康地学习,保持自尊心”。这位母亲说,女儿杨敏(化名)一直很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流,即便在家,也不太爱说话。放暑假休息几天之后,家人就让她到外面去打工,接触一下外面的世界。现在孩子知道这个事情后,伤心不已。

    这位母亲说,她虽然理解企业家的做法,但不赞同企业家因此而让孩子背上如此大的精神压力。

    爱心企业家心情复杂 “希望能继续做朋友,有困难还愿帮她”

    马建先说,取消对杨敏的资助,她也有相当大的压力,思考再三才下定决心,“企业并不是想从她们那里得到点什么,而是不想让愿望落空”。

    在去年8月的金秋助学会上,襄樊市白鹤实业公司书记、经理马建先资助了杨敏。当时约定,马每年资助1000元学费,直到杨敏大学毕业。这一次,马建先和另两名女企业家拒绝继续提供资助。

    面对网友的指责,三名企业家也始终保持沉默。昨日,经过本报记者反复沟通,马建先和孙秀锦才接受了采访。

    马建先从事了多年助学活动,性格开朗的她动情地说,取消对杨敏的资助,她也有相当大的压力,“去年杨敏考上重庆大学时,全家连路费都拿不出来”,杨敏父母都是环卫所临时工,“资助杨敏是出于对她父母的尊敬和同情”。

    “但孩子入学后,没给我来一封信,也没有电话。她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怎么样,我一概不知。”马建先说,她只是想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有没有新的困难,完全出于一种母爱般的关心。“有段时间我晚上很晚才关机,害怕孩子下晚自习打电话来我接不到。”但遗憾的是,不仅上学期间,就连寒、暑假,她都没能得到杨敏的音讯。“大家都住在同一个城区,离得并不远,寒暑假跟我们见个面的时间总是有的吧?孩子不懂事,家里的大人为何不教?这是做人起码的道德要求。”

    “如果一个受助者连最起码的感恩都做不到,将来如何服务社会?如何能帮助和他们一样的贫困生?”马建先说,她思考再三,才决定停止对杨敏的资助,“企业并不是想从她们那里得到点什么,而是不想让愿望落空”。

    马建先说,她所负责的公司本身有130多名困难职工需要安置,还有10多名残疾人,因此从经济上也难以抽出更多的钱来资助杨敏。

    面对网友指责的“捐赠为图回报”、“企业失诚信”,马建先感到很无奈:“我不是不愿再资助她,只是希望给她一次挫折教育。”马建先说,作为一个集体企业的负责人,钱到底给了谁,资助者有知情权,“如果说我们企业家资助是要求回报,那不如和孩子签一个资助协议,要求他们毕业后到企业服务几年”。

    另一位拒绝继续资助的是光锦建材公司吉象地板分公司总经理孙秀锦。孙说,她以前也资助过很多大学生,双方都保持了良好的沟通,有些至今还经常与她聊天,许多受资助的大学生在校参加献血、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她很欣慰。“当然,我资助的孩子没有联系我,我也有责任,我应该主动关心一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多资助者也没有做到。”

    孙秀锦说,取消了对孩子的资助,她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担心孩子自尊心因此受到打击,希望孩子能正确面对,保持一种健康心态,顺利完成学业。“家庭贫困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有一种阳光心态。如果能够沟通,我很希望能与这个孩子继续做朋友,孩子有困难我也还是愿意帮助她”。

    慈善事业的尴尬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石人炳认为,采用一对一结对子资助模式,虽然让企业家容易接受,但不可避免地容易让捐助双方产生心理错位,容易诱导双方在慈善活动中的功利性。

    襄樊贫困学生被终止资助,发生在这个“无根的慈善”广受关注之时。昨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石人炳说,他一直关注着媒体及网上对此事的评论。学生方面,不感恩的做法确实不妥。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受助者得到他人帮助后,无论资助是多是少,都要怀有一颗感激之心,不仅要将爱心传递下去,还有必要以恰当的方式向资助人表示感谢。

    对于学生的“失礼”,企业家也应有宽广的胸怀,不应过分计较,要从教育人的出发点去处理。

    “此事不仅反映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重视,还暴露了我们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足,学校与家庭都应从小就培养孩子对父母、亲人、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种感激之情,感恩教育要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中。”石教授说,良好的慈善活动需要一些良好的机制做保障,此事还折射出现行慈善捐助模式中的一些弊端。“工会作为一种专门维护工人权益的组织,更多的承担了救助困难职工和职工子弟的义务。采用一对一结对子资助模式虽然让企业家容易接受,但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现捐助双方产生心理错位,容易诱导双方在慈善活动中的功利性”。

    石人炳教授建议,学生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社会也更应有一种阳光的捐助机制,建立更科学的运行机制,比如更多的基金会、非政府慈善团体,以保障慈善事业健康良性发展。
偶喜欢幻想,希望有一天能浪迹天涯!

TOP

          昨天有个捐助人朋友在QQ里问我怎么看待这件事?我回答:支持女企业家的做法,理解受助学生的想法。女企业作为捐助人,当然可以“认捐自愿,退捐自由”,并且我们社会都要支持这样的人和做法;对于受助孩子来说,可能不善于表达,但是个人觉得哪怕人家不要求你回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是应该的。更何况已经是大学生了,已经成人了,不懂得感恩惜福也很难成才哦。但是话说回来,这也不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是俺们国家教育的失败,老是想着拿成果,要升学率。忘记了教知识之前先要教做人。

          很多人把矛头指向女企业家完全是病态的心理,根深蒂固的仇富心理在作怪。很悲哀。
跋山涉水——只为你上学的梦想~~~

TOP

拿出助学款,只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上学求知的机会.只要助学款确确实实是落实到孩子的头上,解决了孩子读不起书的问题.就够了.至于孩子的成绩好与不好,那是老师该关心的问题.孩子成绩优秀这固然值得我们开心骄傲,但是成绩不好,也不值得我们气馁,至少他们不再像父母一样是睁眼瞎了.生活的路有千万条,对于孩子成才要求的标准也不止是成绩单上的数字.
至于孩子有没有写信和资助人沟通,这更不是重要的一点.我们做的是助学工作,是一种发自内心完全自愿的一种举动.如果你抱怨孩子没有写信,没有向你汇报成绩的进步等情况,那你还能说你自己是做爱心助学的吗?如果一开始,你就存在这样的心理的话,那么请你不要参与助学!
原所有的好心人:快乐助学,助学快乐!!

TOP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有同感,认为我捐助的孩子至少应该和我保持一下联系,说谎说近来的学习情况什么的。自从孩子三月份给我画了一付画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我和很想了解,知道我的孩子近来到底怎么样了,六一期间还给他买了许多学习用品邮寄过去,可如泥牛入海,一点声响都没有。一开始我以为那儿交通不发达不方便,可到了现在又要开学了。还是没有一点声讯。我不知我的孩子他怎样了?自从看了上面的文章后,我也霍然开解。既然资助了他,帮了他,就要尽我所能帮到底,何必要求他们那么多呢?他们没有向你汇报他的近况,并不是他是忘了你,而他们也有一定的难处和苦衷。我和他通过手牵手这个平台互相有了联系,也是茫茫人海的一种缘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这种缘分,一直持续下去。就像王可所说,“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报喜?怕对方认为自己骄傲;报忧?又怕对方担心我向她伸手要钱。我很矛盾,所以,很少与企业家联系。”她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我相信我的孩子会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材,这也是对我最好的回报,最好的感恩。

TOP

原帖由 蓉儿 于 2007-8-31 09:04 发表
我相信我的孩子会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材,这也是对我最好的回报,最好的感恩。 ...


做人需要有感恩的心,社会需要有善良而广博的爱,相信这些得到帮助的孩子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会为人类的建设添砖加瓦。。。
偶喜欢幻想,希望有一天能浪迹天涯!

TOP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右侧悬浮的QQ在线客服-www.codefan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