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中国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项目成本管理之浅析

转摘毕业论文,可以借鉴很多思路

“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具有志愿性的社会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按照组成形式“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可分为基金会、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社团、联合性社团等;按照学科可分为教育类、科技类、文化类、卫生类、体育类、社会福利类等。这些组织涉足的范围含盖了扶贫、救助、贸易公平、环保、反战、反核等从多领域。本文中所提到的“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指的是“民间公益性基金会”、“民间志愿者组织”和“民间慈善组织”。成本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分支,无论是从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发展需要,还是从项目对当地的带动角度而言,都是顺利完成项目的基本保证;同时成本管理也是项目进行效益和带动作用最大化的基本保证。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成本管理是现代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公益性项目管理目标落实的必要条件和必要途径。

1 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项目成本管理的含义

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成本管理是指在组织运作中在成本方面指挥、控制、协调组织的活动,与企业不同的是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要把社会效益部分的社会成本也考虑到成本管理中,因此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成本管理通常包括:成本方针、成本目标、成本策划、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和保持成本水平等)。

在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中,成本管理的实施需要组织中全体成员的参与,同时也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且必须由最高管理组领导和推动。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成本管理活动是一个大循环体,在整个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运作过程中通过持续改进以改善成本管理、减少或杜绝资源的浪费和损失。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在实施成本管理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影响组织的最终目标并且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成本管理涉及许多内容,如人事、物资、生产、安全、质量、财务等,这些无不与成本管理息息相关,成本象无形之手,涉及每项专业管理的每个过程。通过成本管理可以使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达到社会和经济效益平衡。只有通过科学的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才能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的管理好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

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具体活动和项目中成本主要被我们理解为两个大方面:机构运行所产生的固有成本和实施项目所产生的相对可变动成本。由于现阶段的民间公益性活动的项目化运作的日益普遍,因此项目的成本及成本管理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项目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认为成本可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项目运作的实际物质及人力成本,其次是当地的环境及文化等发生改变后的对应成本,也就是由于项目带来的改变,当地因改变所要承担的后续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要支出的人力和物质,同时也包括思维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对非营利性民间公益组织,项目实施时需要考虑的具体为项目运作的实际物质及人力成本,而当地的环境及文化等发生改变对应成本应该在项目立项时就要考虑到,并有相应的解决或比较合理的处理方式。

以成本为对象的成本管理作为借助管理会计及现代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方法以提供成本信息为主体的一个会计必要途径,可以在更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层面控制好公益性项目的支出与收益的比例,从而使得公益性项目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间达到有效的平衡,并能有一定的经济收益,促使项目可以持续的自我复制和推广,以达到“点带面”的示范性作用,因此现阶段的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项目成本管理应该由简单的内部成本管理向全局成本管理以及可持续成本管理发展。

随着中国近几年各种性质的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快速崛起和发展,随之而来的公益性项目数量的增多以及规模的扩大,在这些项目中涉及到的有关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表露出来。而且由于中国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管理水平差异和组织的多样性导致现阶段我国的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所实施的公益性项目成本管理的水平也存在多样性,同时值得庆幸的是由于部分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学习和不完全引进了部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给我国现阶段的公益项目的成本管理提供了借鉴的方向。我们认为中国现在的大环境下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学习和吸收国外的精华,融合我国悠久的历史积淀,进行相关制度以及操作方法的研究和民间非营利组织项目成本管理发展和改革是对现有的及传统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成本管理客观公正的评价。


2中国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项目中的成本管理现状及成因

2.1中国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本管理现状

中国的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现阶段分为几大状态,首先是由国家机关或企业牵头产生的经过注册的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其次是国外非营利公益组织在国家民政部备案的,再次是有组织形式但是没有正式的备案和注册的,最后是结构松散但是实际在运作的营利公益组织;后两者有个标准的叫法“草根公益机构”。


2008年前大众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草根公益机构”类型的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但是由于2008年的5.12地震的原因以及各类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发展迅速并在此期间有着卓越的表现,大众的目光开始关注到各类非营利公益组织中,但由于我国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出台较晚,预算会计又不能满足核算要求,以及我国制度和注册方式上的实际原因,形成了现在的非营利公益组织格局。

国家机关或企业牵头产生的经过注册的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由于在注册时定性为“国家机关主管”或“企业主管”所以一般是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管理的,所以在成本控制方面基本套用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但是由于作为“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在操作项目时的独立性和公益组织的项目特殊性致使完全按照事业单位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将牵制项目快速高效的完成。

国外非营利公益组织在国家民政部备案的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由于引进了国外相对商业化的管理理念,相当多的项目包括成本管理在内直接按照商业化方式管理,所以在项目的本土化和项目受众的接受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草根公益机构”,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首先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的问题,现在活跃在我国的相当多的小型机构可能就几个主要人员,而且招募的志愿者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且人员流动性大,在这些组织里会计等工作基本是通过兼任的方式完成,所以从知识结构和技术力量上都非常欠缺,因此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要完成数据的准确及时收集和数据的有效管理不太现实,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就更不用提了。如:湖北香菇助学项目,因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只能由乡村教师兼任。但是该乡村教师不懂财务管理仅能做现金日记帐记录现金的收支,根本没有成本与收入的关联概念。在香菇收获旺季一个季度有了8000元人民币的现金入帐,同期费用(人工、菌种等)支出为1000元人民币,记7000元人民币的现金节余,其中部分利润用于助学未记入,项目负责人认为项目利润为7000元人民币;夏季香菇淡季没有收入,同期购进下期3000桐菌材,支出为3000元人民币,记亏损3000。在这过程中3000应作为成本记入后一时间段摊消。
      其次,在这些机构里项目的提出和设计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导致项目预计不足,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变动较大成本就象脱缰的野马没法控制,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如有一次当有我们走在偏僻的乡间,看见一个个建设了一半的沼气池的时发现规格材料统一不禁会问问原由,得知是某不知名公益组织援建的时候难免有点感伤,仔细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当地海拔偏高、温度较低导致出气量有限,其次发现没有用水泥或塑料有较大渗漏,加之沼气池体积偏小,一天的出气量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还要靠烧木材补充。最后估计是由于当时的资金不足或没法改变当地的生活习惯导致项目的失败。

最后由于这些机构在现有的法律和财务体制里没有被考虑在内,所以很多的实际问题没有办法找到对应的规定,所以只可以套用类同的规定或通过变通的方法解决问题,导致程序烦琐成本无法估计。如:杭州的“草根联盟”通过商业模式注册,所以在实际项目操作中捐助款项在通过此机构财务处理时会产生高额的财务成本,而那些实际存在但是没有注册的机构只有通过挂靠等方式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2.2中国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项目成本管理实际问题及成因分析

2.2.1历史方面的影响导致项目成本意识淡泊



我国非营利公益组织历史悠久,可以从战国时期的慈善事业开始追述,其遵循着历史变迁的逻辑,包括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国家慈善和社会慈善,据1930年国民政府内政部调查江苏等18省的救济院和旧有慈善团体(明清时期设立的慈善团体)时统计的数据,总计566个县市共有1621个旧有慈善团体。又据国民党中央社会部1946年年底的统计,全国29个省市共有救济机构3045个,其中私立的有1011个,约占33%。1948年的《中国年鉴》披露:当时全国有4172个救济机构,其中私立者1969个,占47%。这些数据因调查范围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民国时期的民间慈善救济机构一直数目众多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众多的民间慈善救济机构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幼协会、战时儿童保育协会、香山慈幼院、华洋义赈会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热闹一时的社会慈善事业立即在神州大地销声匿迹;七十年代末,中国相继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市场”取代“计划”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社会中开始出现自由支配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由此产生了一些自下而上的纯民间组织。

由于中国早期的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基本是以宗族慈善、宗教慈善的形式出现的,最初表现为慈善行为,而慈善与基本信仰有关,文化的基本信仰是社会福利的源泉。中国人讲和谐,中国儒家哲学提倡“乐观人生”,提出“民为帮本”是中国慈善事业出发点,诸如会馆、同乡会等属于一种慈善组织。而从儒家观点出发,中国传统的慈善行为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施予,即政府、富人施舍或救助老百姓。而平民化的互助行为或许源于佛教的慈悲思想,“同等为慈、同体为悲”、“自立立他、自觉觉人”,有慈悲之心才能觉悟。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中儒家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所以当初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模式很少会考虑到项目化可持续发展,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成本为次”的观念。

1949年到70年代的真空期使得使得中国的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研究和发展基本停滞,导致现阶段相对应的部分会计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各民间非营利机构只有在现有的财务制度上变通实现合法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实际项目操作中会受到牵制。

直至如今还有很多相关组织还在奉行“成本为次”思想,因而那些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所进行相关活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较差,而项目中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就基本被忽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次性的或一段时间的捐赠等,形成了中国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事只做名”的扭曲的项目定位,也就更不用说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公议性可持续发展观了。

2.2.2政策方面影响成本管理与实际需求不适应

   由于现阶段中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只可按照非营利机构(参见图1)或企业注册,所以套用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和法规也只有按照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的相关规定,虽然近些年有相关的文件出台,但是还是难以满足现阶段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需要。从实际分析,民间非营利组织实际是在两个体系间的状态中考虑问题:在项目运行期间要考虑到一定的节余使得项目可以可持续的发展,这方面雷同于企业的方式;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又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带动作用,并且部分利润会转移支付到其他的项目上,根据现有的制度就存在一定的难度(相对政策及财务成本过高)。

作为资金实力最雄厚的模式“基金会”而言,《基金会管理办法》和《公益事业捐赠法》中都明确规定,慈善活动的成本只能“在利息等收人中按照国家标准开支”。这就意味着,当某公益机构“利息收入”很少或者没有时,该机构就将陷入财务困境。使得相当多的中小机构要缩小开支没有办法聘用优秀的专业人员完成项目的管理,原本比较全面考虑的成本管理在这些机构里就会被扭曲成“事情做完成本最小化”,而这里的成本最小化往往是牺牲极大的社会效益,或牺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换来的。

从大局上看相当多的中小民间非营利公益机构还处于无法注册的状态,但实际已在操作项目,一般采用挂靠或企业方式存在,所以其产生的实际成本就要考虑到挂靠管理费或按照企业方式交纳的税金,所以在这些机构中项目的成本管理更有其实际的意义,而实际的情况是相当多的机构在政策面处于略势的情况下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导致项目最终的流产,或项目的不可持续发展。

2.2.3地域思想意识导致相关信息扭曲

由于不同的地区的管理方式和人员起点不同,导致管理人员对项目成本的理解和操作方式的差异,在某些地区不会按照成本管理的要求准确表现。其主要表现为地区的人力成本和物质的价格差异以及对公益性项目的理解方面。在沿海地区,人员成本会比较容易的被理解为成本的一部分并以补贴的方式记入项目的成本部分,如交通补贴,伙食补贴等,这样体现出来的数据较为真实;而在西部的本土民间非营利民间组织中,人员被基本认为是义务劳动,最基本的开支都会被认为是个人在参与活动中的附带捐赠,而且不一定会折合成货币形式体现出来,如此一来原来应该考虑到项目成本被人为的缩减掉,跟本没有可能持续推广的项目结果在示范时阶段被大家认为有可推广性,导致项目最终的虎头蛇尾的结局。

2.2.4人员和实际环境因素制约成本管理水平提高

与企业的人员构架相比,中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相当一部分存在着组织不健全而且人才匮乏的问题。我国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项目成本管理与另一分支“商业项目”管理不同,其参与管理的人员分为两大类:首先项目中大多数为公益组织招募志愿者或义工,这些人员最大的特点就是存在非强制性和加入奉行自愿性,这样的行为是公民和组织出于一种个人理念和责任感做出的主动放弃自身部分利益的行为;在招募的志愿者或义工中的多数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涉足相关的项目运作,因此地位上参与和管理者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这些人中由于非专职产生了不稳定性,还要考虑到的是由于部分利益纠葛等因素也增加了操作和监管难度难度,特别在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表现的尤为突出。其次是由相关公益组织临时通过合约聘用的专业和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会在一段时间内从事相关工作,但由于相应的起点的不同,在管理上不一定熟悉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和民间非营利公益机构的项目成本管理因为历史、政策、地域、文化、思想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实际差异,而且在相当多的地区只是简单的手工流水帐,并没有有效的监管和核实机制,有可能会扭曲相关数据。

3中国非营利公益组织项目成本管理对策建议

3.1 提高成本管理的意识和认识

“要做实事,意识先行”, 全员意识灌输和意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早已实施,让项目中的每个相关个体都意识到成本管理的对项目和社会的重大意义,激励他们实现和赢得自尊及社会责任感的心理渴望,并巧妙的引导周围的人员进行自我激励,让大家奉献出各自的热情,从意识上提高对项目成本管理认识,并切实有效的分层次贯彻和实行。


3.2 将项目分解为实业企业和金融性企业成本管理并引入责任概念

民间非营利公益机构在项目设计时的目的在于通过项目改善当地条件或引导人们向更好更科学的方式迈进,同时也希望项目具有生命力和延续性,成为长效行为;而从项目本身而言具有其固有属性,从项目的的提出、可行性研究、设计、实施、完成验收到复制推广的过程基本符合商业项目的流程及成本控制管理,但是在出发点上应该多考虑到引导性和推广后的深渊影响,因此在相应的公益性项目的实施阶段可以借鉴企业成本控制分解计划指标。

作为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其属性决定了它的金融和实业属性,在资金方面体现出金融机构的融资属性,而在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又体现了出实业属性,所以我们认为民间非营利公益机构的项目可以通过把项目分离成金融性企业和实业性企业两部分,然后在实业和金融两个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的项目组中再细分,完成全程的成本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成本控制和相互监督的问题,也符合会计管理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解决法律法规的弊端。而且作为企业行为可以建立一个相对有分层的管理体系,并可以通过相关的规定和条款解决松散和随意等问题,可以有效的运用企业成本管理相对成熟的体系引入责任制概念,杜绝由于成本管理混乱带来的资金流失或成本不明,使得项目可以稳定有续的进行,并为后面的推广和复制提供有利的保障。

3.3 根据企业成本管理原则确立项目成本管理的系统

民间非营利机构项目成本管理组  

企业成本管理一般分为五大原则:首先要统一思想、服从领导、分级管理,建立健全的适应于市场、社会效益和内部管理需要的成本管理体系。其次逐步建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实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成本杠杆合理调配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率。再次鼓励各部门在有关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遵循谁受益谁承担费用的原则,按明确的收益分成关系,进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然后正确处理压缩成本和发展的矛盾,降项目成本应以强化优势发展和长效为最终目标。最后要更好地反映成本管理成果,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成本管理分解成金融性企业融资及投资项目的成本管理和实业性企业生产及扩大生产模式项目的成本管理,把企业成本管理五大原则引入就可以建立一套可分级管理的“双轨双监控”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通过对普通企业成本管理结构的分析结合我们现在的体系得出“控”和“调”是比较主要的手段和方法。所谓的 “控”为了保证项目正常运营需要的投入但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盲目地或者是过多地将资金投入到非流动资产中,只有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有节制的投入,才能使更多的资金参与流动资金运营,才能减少未来的待摊成本,才能给项目带来更多的效益。 所谓的“调”指的是项目中控制固定资产投入过快增长的同时,可以将有可能长期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经营的部分调整掉,同时削减人员和基础性投入;以做到有伸有缩,有增有减,并且要减得恰当,增得合理,通过少量的投入获取较多的经营效益。

监督成本的形成。加强成本日常控制

(1)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
(2)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
(3)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
及时纠正偏差。
(1)提出课题。从各种成本超支的原因中提出降低成本的课题。
(2)讨论和决策。课题选定以后,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3)确定方案实施的方法步骤及负责执行的部门和人员。
(4)贯彻执行确定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及时加以监督检查。
金融企业成本管理部分可以通过“控”和“调”来监管实业企业成本管理部分的实际操作,通过宏观的大方向来为实业企业成本管理部分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掌握好项目成本的各项支出比例,促使项目健康稳步的推进。实业企业成本管理部分则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成本管理,但是一旦金融性企业成本管理出现问题很快就会在项目的实业部分反映出来,并带来项目的诸多问题,实业项目管理部分就会及时的反映给金融项目管理部分,然后通过相互的协商和对项目的调查研究自我完善相互推进。

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公益项目在“双轨双监控”的金融和实业结合的成本管理系统体系里可以实现分级管理,并且可以有效的把各个资源货币化计入成本,过杠杆原理合理调配,同时通过监督机制强化责任制的实施。

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双轨双监控”可有效解决我国现阶段制度改革无法满足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高速告诉发展需要的矛盾;同时也可以解决项目以经济利益推动发展并推广产生带动性作用和项目设计以社会效益为主体的矛盾。

3.4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信息真实有效

成本管理数据作为会计数据的一部分贯穿着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项目和机构发展的全过程。我们的认为是将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项目的管理企业化后,可以运用税务和会计的相关法规规范成本管理,同时在组织内部也要建议一套切实有效的成本开销范围和标准,随意编制和调整成本资料的将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处理。考虑到民间非营利公益组织的特殊性,对于人员要考虑鼓励其积极性,处理的方式建议在思想上,并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调离相应岗位,同时成立项目和机构本部两层管理体系并与项目拆解后的“双轨双监控”结合,在设计成本管理体系时设立问题暴露结构并落实产生暴露点核查制度,对数据的真实有效性进行多重符合和监控,做到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

加强参与人员的道德和意识培养,灌输法制意识,增强相关人员的自律能力和责任心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

3.5结合非营利公益成本意识运用成本效益分析兼顾社会和经济

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成本效益分析比一般的企业行为更注重社会效益和带动作用,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就要把多方面标准转变成统一的标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是将多方面因素转化为相应的分值加以权衡,在会计体系外做一个权衡模型然后映射回财务体系内转变为实际的会计数据反映出来,并将社会效益部分另行做为报告,将其和财务报告同时评估以反映项目的情况。分离报告体系下,项目按照企业模式的成本管理不会因为诸多的其他社会因素无法量化而有太大的影响,同时又兼顾了社会效益,使得在企业模式的成本管理看似不合理部分可以在对应的另外一份报告中得到体现,并通过问题备查目录关联两份报告,通过以上结构设计以达到项目成本管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效兼顾。

3.6 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成本管理手段和方法

作为民间非营利机构成本管理的存在问题多样、人员复杂和事件多变的问题因此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成本管理手段和方法十分重要,对此我们主要有以下几项建议:①引入作业成本法。由于电子化和先进的项目运作理念,以价值链为中心,以最终目的为导向的作业成本法对供应到项目结束的过程实行同步作业,要求从项目整体出发,协调个部门各节关系,同时也改革了项目费用的分配方法使得项目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以提高数据真实性。②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软件,并运用先进的算法和财务及管理模型,提高数据的筛选和问题数据发现能力,建立强大的后台数据管理和处理体系。通过现有的先进的internet网络、各类专网以及卫星通讯网络和民用移动电话网络,结合消息和EMAIL方式及时有效的采集和处理相关数据,并给予高速反馈和信息传达,以实现电子化管理。③加强成本管理信息采样的信息化工作,可以有效的通过现代的图形图像技术保证采样数据的真实有效,并要建立事后证明机制,加强首道数据的真实有效。④成本管理要与人力资源相结合,发掘人力资源的优势,使得才以所用,降低抵效高损耗人员的比例,减少人员开支,并通过人员优化促进资金流通速度加快减少因资金滞留或挪用产生的不必要成本。⑤监督成本的形成,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成本管理人员要与技术人员结合,对先进技术可以节约或改善的子项进行研讨,并结合实际切实有效的作好成本控制,如能源、原材料等。⑥通过现代银行体系尽量减少现金支付和接收,有效控制其中产生人为问题和途中费用的产生,并运用银行的先进管理流程做到款项的可查和可复合。


4结束语

项目的成本管理在民间非营利组织里发展较晚,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更应该借鉴其他门类的优点,结合自身的固有特点,分解基础项,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结合现代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讲解》2005 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

[2]刘煊苗 《闲话“慈善成本”》 《中国西部》 2009年9月6

http://www.chinawestmagazine.com/Article_view.asp?id=490

[3]傅蔚冈 《慈善的成本有多高》 《东方早报》 2008年5月30 日第A23版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8-05/30/content_60335.htm

[4]李允晨 《慈善组织的运营成本》 《NGO互动网络》 2008年10月22


http://www.ingo.org.cn/redirect. ... amp;goto=nextnewset

[5]张纯.《非营利组织理财》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

[6]风铃天韵公益 《公益项目会议记录(内部)》 风铃天韵公益 2009年11月

[7]MBA核心课程编译组 《人力资源管理》 九州出版社 2008年1月版

[8]MBA核心课程编译组 《工商管理》 九州出版社 2008年1月版

[9]李殿富主编 《会计制度设计》 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10]王绪君 《管理学基础》 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第1版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右侧悬浮的QQ在线客服-www.codefan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