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爱心助学论坛's Archiver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6-12-6 22:55

云南宁蒗县摩梭村落拉伯完小实地走访记实06年11月

原帖地址:[url]http://www.sqslove.cn/bbs/viewthread.php?tid=298&page=1&extra=page%3D1[/url]

附:[color=Red]手牵手第六批助学结对点-贵州.云南[/color]http://www.sqslove.cn/bbs/viewthread.php?tid=300&extra=page%3D1

[color=Blue]走访系列一:走进拉伯完小[/color]

        在一个多月的云南徒步旅行途中,走访过2所学校但都不符合手牵手的资助要求。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只要有旅游景点和通路的地方,经济情况还可以。后询问当地居民,才知道云南非常贫困的地区在宁蒗较多,刚好早就打算徒步去泸沽湖,于是发现了这个不通路不通电的摩梭族乡村小学--拉伯完小。这里居住的大多数都是摩梭人,村民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还处于自然经济自己自足的生活水平,而处在当地金沙江边的拉伯完小,其教学条件自然也好不到哪儿了,更多孩子因为买不起学习资料,没有足够的生活费用而辍学。
    偶到学校说明来意后,学校老师都很支持,通过几名老师轮流带路,在拉伯村的十天里,了解了拉伯村贫困的大致原因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同时走访了30多户贫困学生家庭,核实符合资助要求的小学生20名,已辍学初中生2名。

[font=黑体]拉伯村简介:[/font]
    拉伯村平均海拔2600米,紧靠长江源头金沙江,远眺险峻的太子关。拉伯完小属于丽江市宁蒗县彝族自治区拉伯乡拉伯村委会的中心小学,拉伯村一直未通电,路也未通,当地缺水且经常发生山体滑坡,当地摩梭人基本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
    要到拉伯村有三种方式:
        一是从丽江乘车7小时左右到奉科(雨季很难有班车),然后再徒步1个半小时到渡口坐船渡过金沙江即属于拉波村范围,这是最便捷的一条路;
        二是从永宁搭乘货车直接到拉伯村,但进山货车较少,不容易搭乘,另外道路颠簸多处山路有滑坡情况,比较危险,遇到下雨就没有车辆进出了。徒步需要翻阅海拔3500米的庄子垭口,徒步近8小时才能到(这个可是山里人的速度,偶等野驴一天可是走不到的);
        三是从丽江乘车6小时左右到石头城,再从石头城出发,翻阅海拔2800米的太子关(古语中:人走一个月,鸟飞十八天),再徒步几小时到奉科,然后渡过金沙江即可到拉伯村,全程需要徒步9小时左右。

    偶是上午11点从石头城出发的,翻阅太子关时常见峭壁碎石,令人胆战心惊,有时候自己都后怕,真不知道石如何爬上来的[attach]346[/attach]

    由于下午下起了雨,爬上太子关第一个隧道洞口时已经下午4点多,雨过天晴后看到的高山云海[attach]398[/attach]

    经过近1个半小时的挣扎,终于在快6点时到达海拔2800米的太子关第二洞口,当地人一般只需要半小时。当晚在洞口露营,第二天路过奉科柳青村村小,条件还可以,继续前行晚宿奉科乡政府,此处基本每天有班车直达丽江。
  第三天沿土路徒步1个多小时到达桥头码头,坐船渡过金沙江,就从纳西族居民区到达宁蒗县拉伯村的摩梭族村落。[attach]523[/attach]

    金沙江并不宽,但水流很急,三位村民也花了近10分钟才划到对岸,偶掏了15元摆渡费,当地居民需10元(来回),偶可是单趟哦,不过听说外国游客基本都是50或30元才行,汗个先。[attach]399[/attach]

        下渡口前行到布尔科,途中遇到不少放牲口的孩子,今天不是周末也没到放学时间,看他们样子应该到上学的年龄了,不知何故?[attach]400[/attach]

    下午2点时太阳晒的皮发疼,热情的摩梭大伯邀请偶在他家休息。[attach]401[/attach][attach]402[/attach]

    晚上住宿当地石医生家后,才知道当地不通路不通电,当询问到学生失学情况时,才知道这里孩子上学非常困难,于是决定第二天返回桥头走访当地的拉伯完小。偶去的时间刚好赶上摩梭族的腊月杀猪,于是当晚,被热心的石大哥邀请到其他摩梭人家作客,从来不喝白酒的偶,被香甜可口的高粱酒灌醉了。
    第二天早晨9点多起来,头还是晕呼呼的,石大哥说是也喝醉了,喝完醒酒老茶吃完自家做的馒头,在石大哥的陪同下,一起下山去学校。在布尔科远远的还可以看到太子关。[attach]524[/attach]
       2个人一路下的很快,1个多小时就到达拉伯村委会,在这里可以看到蜿蜒的金沙江一直通向远方。[attach]525[/attach]

   金沙江边上不到桥头就是拉伯完小。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6-12-20 15:51 编辑 [/i]]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6-12-6 23:03

[color=Blue]走访系列二:拉伯完小现状[/color]

        拉伯完小没有围墙和校门,走上田边的一小段斜土坡就进入学校了,首先看到的是一幢2层高的木质阁楼。由于建成时间较长,已经非常破旧,05年末是老师宿舍,现在改为学生宿舍和食堂。[attach]526[/attach]

        拉伯完小主要是3到6年级的学生,在校师生近220人,教师7名,其中3名为支援西部的下乡教师。有近100余名学生就住在这个2层木质阁楼中。二层为女生宿舍,每个床位下铺都要挤2个孩子。宿舍的窗户多半没有玻璃,每当下雨时,不少地方漏雨。[attach]528[/attach][attach]529[/attach]
        一楼是男生宿舍,只有一个大房间,由于房间不够,又缺少床铺,男孩子都是下铺挤三个,上铺挤二个。即使这样,还有很多离校较远的学生没有地区住宿。男生宿舍右边就是学校食堂,非常简陋。除了一个搁放饭盆的木架子,两个大灶台2口大铁锅外,没有任何多余物品。[attach]527[/attach]
        孩子们每天2元生活费(当地教育部分规定的生活收费标准),就是早晨一碗稀饭,中午和晚上一票青菜汤和一碗米饭。[attach]530[/attach][attach]531[/attach][attach]532[/attach]
   
    由于当地经常发生山体滑坡,缺少粮食,大米都是从永宁购买回来,1斤大米价格运到学校最便宜也要1.4元/斤,所以学生吃的青菜多半是老师们自己在校园空地种的。而且学校还买了头小猪用剩饭菜喂养,等长大宰杀后用于改善孩子们的生活。[attach]533[/attach]
   
    男生宿舍左边有唯一一间空房,可惜紧靠着厕所,拉伯常年气温较高,厕所散发的气味根本无法住人。这个简易厕所只有4平米左右,分男女2边,用几块木板搭成,这就是全校200多名师生共同使用的厕所 。学校领导老师找村委找乡里反映多次,可依旧无法解决。有多少次孩子们晚上不小心掉到了厕所里,有多少次孩子们上不了厕所急得拉到了裤子里。。。[attach]534[/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6-12-14 16:07 编辑 [/i]]

白色杯子 发表于 2006-12-7 18:11

被你这么一说,还真险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6-12-14 18:43

[color=Blue]走访系列三:拉伯完小孩子们的求学生活[/color]

    早晨6点40分,住校的孩子们模黑起床,就着山水猫抓把脸,7点钟准时在草场集合,开始晨跑。因为没有电所以不可能有广播,体操也在做,但多数还是跑步为主。下雨天就在草场跑步15分钟左右,不下雨,则出学校沿着金沙江泡到桥头再跑回来。[attach]535[/attach][attach]536[/attach]
    有些住校生因为没钱在学校吃2元一天的饭菜,只能每个星期自己从家里带一些玉米粉或面大米,捎上一点猪膘肉就是1周的口粮。在其他孩子晨跑之前,他们就要开始生活烧开水,等到下早自习时,在把带来的食物放进去煮,早餐时间到时也差不多煮好了。不过木材都要孩子自己从家里带来或者去学校附近拣,而且只有木材生火却并不容易,孩子们经常生火都是弄的脸上都是黑呼呼的。[attach]547[/attach]
  一些孩子排队打饭的时候,这些自己做饭的孩子也享受起自己的劳动成果了。[attach]552[/attach][attach]548[/attach]
  这幢二层的危房,二楼唯一的一间房是老师们的厨房,空荡荡的楼板就是餐桌了。[attach]549[/attach][
  中间的木柱已经有些腐烂,老师用木头顶住可能倒塌的脊梁木柱。[attach]553[/attach]
  从二楼的窗口可以看到远处连绵不绝的高山,希望在哪里?[attach]554[/attach]
  一楼就是部分学生生火做饭的地方,黑乎乎的墙壁上挂满了小锅,地上也四处放着瓶瓶罐罐。attach]550[/attach][attach]551[/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6-12-17 17:23 编辑 [/i]]

白色杯子 发表于 2006-12-15 19:05

辛苦了

淘气宝贝 发表于 2006-12-15 19:41

冷吗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6-12-17 17:31

由于学生多老师少,因此每个老师的课程都非常重,从老师每周的课程表就可以看到这种压力不是每个老师和常人能承受的。除了校长和学校主任课程每周在20节左右外,其余5位老师每周的课程表上基本上都是满的。[attach]555[/attach][attach]556[/attach][attach]557[/attach][attach]558[/attach][attach]559[/attach]
  因为该校由省投资于2005年底新建了教学楼,所以学生多了起来,但教学的老师却没有增加,所有的课程只能这些老师分担了。这个是教学楼纪念碑和2层高的新教学楼。[attach]560[/attach][attach]561[/attach]
    因为后期资金不到位,学生宿舍、食堂、厕所以及学校围墙均未修建,只修了一幢教学楼还有一幢5间房的平房,还有一个水泥操场,而操场上空无一物。
  群山中新建的老师宿舍是一幢小平房,只有5间,而老师有7个人,稍微近点的本地老师只好住到家里。[attach]562[/attach]
  宿舍内只有一张床和一个书桌,爱好音乐的曹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个录音机。平时听听音乐学学英语,上音乐课时放放歌曲。偶尔学校要参加演出,这个可是最重要的工具了。因为没有电,用的电池都有一大堆了,每次都是不能用了,拿出去太阳晒晒再用,最后就用在手电筒上。[attach]563[/attach]
    学校有一到六年级共6个班级,由于6年级学生较多,新建的教室就显的很拥挤了,老师的讲台基本没有地方放了。[attach]564[/attach][attach]566[/attach]
  孩子们的桌子上也摆满了各科书本&资料,而学生的课外读物基本上没有。学校虽然有间办公室与图书室合用的房间,但儿童读物非常少,刚从乡政府领了一批书籍,却是面向村民的,并且图书室要向村民开放。[attach]565[/attach][attach]567[/attach][attach]568[/attach]
    这个图书室基本名存实亡,就像教室里挂着的日光灯一样可笑。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6-12-17 17:58 编辑 [/i]]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6-12-17 18:07

乡村里教学条件差,老师们都想方设法提高孩子们主动提问,启发孩子们善于思考的能力。[attach]570[/attach][attach]571[/attach]

同时在合理的时间开展课外活动,虽然没有任何设备,但老师让孩子们唱或跳当地的民族歌曲和舞蹈。[attach]572[/attach][attach]573[/attach]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老师们经常让孩子在教室外背书,孩子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马上问老师,作业做完了立即让老师修改。[attach]574[/attach][attach]575[/attach][attach]576[/attach]
下午了,一些孩子又开始生火煮饭了,因为晚上还有夜自习呢。所有住校生都要上晚自习,六年级学生是正规的夜自习课,低年级学生就集中在一个教室做作业看书。这样是为了学生人身安全,防止学生晚上四处乱跑发生意外。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6-12-17 18:16 编辑 [/i]]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6-12-18 18:24

[color=Blue]走访系列四:走访拉伯村贫困学生家庭[/color]

       上学的条件虽然很艰苦, 但孩子们都非常热爱学习,还有不少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在家。在拉伯完小几名老师的帮助下,11月9日中午,在该校统计了近30名贫困学生资料。因为所带表格已经发完,只能用作业本填写孩子信息。
    这是几名老师推荐的贫困学生在说明个人信息,虽然对孩子来说很无助,有个学生以提到她姐姐读初中成绩非常好,她就哭了,害怕自己明天会辍学。但为了证实孩子确实在校上课,也不得不做一些考证,毕竟是第一次与拉伯完小合作。[attach]581[/attach][attach]582[/attach][attach]583[/attach]
        由于学生家庭较分散,整个走访工作花了一个星期,核查符合要求的贫困学生22名。
    9日下午,统计好一部分学生资料后,在学校和老师的陪同下,走访离学校最近的三户家庭。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6-12-18 18:30 编辑 [/i]]

秋风孤叶 发表于 2006-12-18 18:58

震憾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6-12-24 23:42

走访的第一户是和峰家,刚好是中午饭后休息时间,但孩子的信息基本已经了解,家访主要是实地去看孩子家里住房、家庭成员、经济收入等情况。所以当我们要走访的第二户杨绍青同学准备陪同前往时,被偶拒绝了。
    小家伙,跟着偶和中和老师走了几步,站在路上看我们远去。[attach]697[/attach]
    和峰家离学校较近,下田埂过小溪沟,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他家了。[attach]698[/attach]
    家里田地不多,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由于没有父亲,除了赡养2位老人,家里还有个女孩子刚读初中,暂时得到亲戚一些帮助,才能勉强维持生活。摩梭人一般祖母屋都是主屋,当地人习惯用此房屋来显示家庭的生活状况。走进屋内时,一时无法适应昏暗的光线,破旧的墙壁上空空的,墙角一个破旧的小木柜,连锅盖也是用破了的脸盆代替。[attach]699[/attach]
    和峰爷爷和母亲都在家,老人听不懂汉话,蹲在炕的一旁。[attach]702[/attach]
    其母亲见有客人来,怎么都要下2碗面条给我们吃(摩梭人热情好客,总要拿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这面条到后来偶才知道,是当地很难吃到的食物)。和老师用摩梭语询问了家庭的大致情况后,就开始填写相关情况。[attach]701[/attach]
    这时突然和峰、杨绍青跑了进来,2个小家伙的突然到来另我们非常惊奇。特别是杨绍青,明明让他回学校不要跟来。后来,在中和老师询问下,才知道。小家伙怕我们不去他们家里看,一直在山头看我们走进和峰家后,不放心又跟过来的。听了这些,当时的感觉真的无法形容。一个10岁的小孩子居然能想到这么多,孤儿是一个多么辛酸的词。
[attach]700[/attach]
    等到我们去第二户杨绍青家时,才知道他为何那么想到那么多东西。
    杨绍青是孤儿,还有个弟弟也在读小学,2兄弟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随时可能辍学。因为家庭原因,奶奶不愿意与陌生人说话,于是由和峰母亲带我们去见这位老奶奶。[attach]703[/attach]
    又往山坡上了走了10来分钟,就到杨绍青家了。房屋破旧,屋内生活用品极少,家里人所有穿的衣服都是邻居亲戚送的,孩子们很长时间没有穿过新衣服了。[attach]704[/attach][attach]707[/attach][attach]708[/attach]
    和峰母亲与老奶奶交谈后才得知,祖母屋顶破了几个洞,也无能力修理,下雨天连生活做饭都非常困难。谈到孩子念水的事情,老奶奶眼眶就湿润了,说这2个孩子明年读书的钱不知道去哪儿弄。[attach]866[/attach][attach]868[/attach]
    看到这番景象,和老师开始填写资料。因为家里没有板凳和桌子,只好蹲在炕边填写。[attach]869[/attach]
    出门告别时,老奶奶嘴里不停的念着“阿米着”(摩梭语:谢谢)。[attach]867[/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6-12-28 17:55 编辑 [/i]]

白色杯子 发表于 2006-12-25 09:20

每次有实地考察带来的资料,总让我内心难受

晓燕 发表于 2006-12-28 11:39

下次寄点蜡烛给他们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6-12-28 19:01

接着到第三户杨青兰家,家里人很多,舅舅舅娘表第表妹都在家里。其奶奶1个人坐在墙角,对我们的到来很以外。得知我们来了解家庭情况时,老人回头避开了这个话题。[attach]870[/attach]
    还是她舅娘告诉了我们家里的情况:
    小杨是孤儿,由奶奶带着,寄养在舅舅家。因为舅舅家庭情况也不好,而且也有2个孩子要抚养,因此已无能力继续支持其上学读书,能读到六年级已经不容易了。[attach]871[/attach]
    因为中和老师下午还有课,了解情况后急忙往学校赶,还有一个孩子由另外的杨老师带偶去走访。
    回到学校时,看到孩子们都在背沙袋。因为没有任何体育设备,老师组织学校在空地上挖了个土坑,然后在上体育课时,让孩子们去金沙江边背沙子,以后可以用来跳远。[attach]872[/attach][attach]873[/attach]
    因为杨老师也有课,等到5点才出发前往今天要走访的最后一户,和花家。
        和花今年已经六年级,家里因为滑坡搬到了一个小山头上。家里土地不多,无其他经济收入。家里有个姐姐读初二,每年的学费就是靠一匹老马生一头驴儿变卖作为学费。[attach]976[/attach][attach]975[/attach]
       现在其姐姐还未毕业,即将小学毕业的她时刻担忧自己会失学。看着破旧的木板上一张张奖状,不由得为孩子的父母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由于离学校近40分钟的山路,6点下学后的和花赶到家,立刻就端起饭碗吃饭,因为天快黑了,她还要走半小时的下山路去上夜自习。[attach]977[/attach][attach]978[/attach]
      来回时间1个小时多点, 比我们走的要快多了。早起、晚归都走在这样的路上,我们不竟为她的安全担忧。但山里的孩子因为家里困难,为了节约生活费,只能回家吃饭或带干粮,也因此他们吃得起苦,不怕艰难。[attach]979[/attach]
       害怕天黑对路不熟悉无法回校,我们没等和花一起上路就出发回去了,因为同行的杨老师说,她比我们2个走的快,而且多半走小路(我狂汗,偶可是玩户外的驴啊)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7-1-19 14:55 编辑 [/i]]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7-1-19 15:23

今天是走访的第二天,还是杨老师陪我家访。昨天匆忙下山时,忘记内存卡快满的事,把另一张备用卡忘在了石医生家。如果偶自己回去拿卡,一是路不熟悉,二是来回也得花3个小时,学校的小李老师立即骑别人的摩托车帮偶上山拿卡。摩托车很久未骑,点火都花了好长时间,路况又差,他本身技术也不好。可以说上去一趟是非常危险的,但他好不犹豫就出发。心里一阵感动和内疚。
    于是坐在学校里等待,孩子们也开始早课了。三五成群席地而做,拿起书本开始朗读或背诵课文。操场比较空旷,天气非常晴朗,当然空气也是非常清新了,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比城市里的孩子更幸福。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7-1-30 20:24

今天需要走访学生较多,有杨学锋、和跃锋、和笑辉、和旭坤、王春兰、和荟一共7名,因当地特困学生家庭贫困状况比较类似,对于后面走访的家庭只做几个重点说明。7名学生中,王春兰、和旭坤因为家里的其他孩子年龄都还小,暂时走读上学,产生费用较小,因此暂不资助,后期可考虑。
山坡上唯一的一条小道,因为山体滑坡,引水的沟也堵塞了,路上泥泞不堪,如果下雨根本没发走,不过当地雨水少,下雨概率超级低,只有干旱。
[attach]1068[/attach]
山坡之间很多地方都是一根木头搭建的临时小桥,普通城市里的人,一般不敢走,而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每天早晨晚上就走在这样的小桥上。[attach]1069[/attach]
从跃锋家出来时,太阳正辣,晒得人没一点力气,爬了近半小时的上坡路,浑身汗滴滴的才来到山顶下的和笑辉家。[attach]1070[/attach]
和荟,家里受旱灾影响无甚收成,姐姐刚入初中,生活费是靠把家中唯一值钱的母牛卖后才带了200块去上学,家里口粮需购买,已面临辍学。家里住房还是土坯房,在当地非常少见,一般是木制房屋。因当地干旱滑坡现象较多,土坯房的寿命非常短,很容易破损。[attach]1071[/attach]
近2年,当地受干旱之苦,再家山体滑坡,地里的收成往往不够一家人吃。[attach]1072[/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7-1-30 20:35 编辑 [/i]]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7-1-30 20:48

这个季节是当地腊月杀猪的节日,晚上又有热情的山里人家请老师们一起去家里做客。当地的习惯就是,每家都要杀猪,然后把亲朋友好友全部都请到家里吃猪肉喝高粱酒,听手这样可以把亲友的好运气到带给自己。如果请里你却不去的话,主人家可就要翻脸了。这就是摩梭人的热情和直率。
晚上学校的6位老师都过去了,开心的吃肉喝酒如一家人。[attach]1075[/attach][attach]1077[/attach]
里面最帅的就属杨老师,看他那雪白的衬衣就知道了。其实谁又知道,他是因为10天前刚结婚穿的结婚衣服来学校的。全身就这一套好衣服,已经穿了10多天了,因为没时间回家连衣服都没得换。[attach]1078[/attach]
石大哥是一个乡村医生,非常热心,平时经常给学生送一些药品,也是因为他偶才能走进拉伯小学了解真实的信息。他老婆小和老师教六年级数学,非常努力认真,也是位爱心老师,这里偶祝福他们白头偕老,幸福永远![attach]1076[/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7-1-30 20:51 编辑 [/i]]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7-1-30 22:54

11月11日,走访的第三天,由非常熟悉当地道路的中和老师陪偶家访。因为按学生住的地方划分在走访,今天确定的有9户学生家庭的路线相近,于是打算尽量走完这9户。
    依旧是不停的翻山越岭,进入到破旧的房屋,看到贫寒的生活状况,还有苦恼迷茫的眼神。因为村里不少人听说有助学的人进山做家访,于是都给中和老师说情,是否可以考虑他们家的娃。听到这样的消息惟有苦笑,中和老师也只有不停的给村民解释。着种强调我只是到当地调查学生就学情况和贫困情况,并不能直接提供帮助给他们。但效果显然不大,后来有2个学生家长跑来找我们几趟,于是不得己中途又多走访了2户学生家庭。到晚上近7点结束走访回到中和老师家时,一共走访了11户学生家庭,因为去每户家里都基本上要喝一杯酒,表示友好欢迎和尊重。酒喝的我是怕了,受不了,腿走的也是酸酸的。9名原先准备走访的学生和宾、和艳秀、石建花、和向花、和丽梅、和海燕、石丽芬、石松涛中,排除了王新,2户临时走访的家庭也未考虑对其进行资助。
    在走访过程中,和宾家的情况比较典型。其母亲脑瘤治疗四年后去世,父亲有病身体特差,家中空无一物,牲畜基本没有,基本是靠天收一点玉米生存,无经济来源,生活温饱有问题,大女儿刚辍学去当学徒,二姐上初中,面临辍学,属于特困家庭。家里的房子破旧不说,屋内只有大女儿睡的一张简单木板床,其父亲只能睡在屋内的过道里。家里生活用品基本没有,一贫如洗就是这样,让人感到惊讶,这还算是家吗?
[attach]1082[/attach][attach]1083[/attach][attach]1084[/attach]

    走访完后,在中和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快速下到金沙江边,观看了山体大滑坡的现场。滑坡前,这里是树支村居住地,因为金沙江的淘金船不断在江里淘金,加速了这里的滑坡。一瞬间,整个村庄连同附近的田地全部滑进了金沙江。金沙江是长江的源头,灌溉了多少土地,养育了多少人,可是今天却带给江边的村民毁灭性的灾难。
    [attach]1085[/attach]目前这里还有新的裂缝在不断增加,梯田也在逐步下滑,再有2年,这一带的住户又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attach]1086[/attach]
    走访时,给2个小娃拍了张照片,他们从来没见过相机,看我拿这个对着他们,开心的不得了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7-1-31 21:07 编辑 [/i]]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7-1-31 21:38

当晚夜宿中和老师家,由于走了一整天,没电也没东西娱乐,早早上床就睡了,为明天的走访留份体力吧。
    11月12日,走访的第四天。
    因为中和老师家里明天要杀猪,今天必须上山去砍木材,所以只能陪偶半天。于是先走访了附近的3户家庭后,再由几位放完假要去上学的学生带偶回学校。
    中和老师的家可以说是树支村比较好的住所了,媳妇穿的也非常朴素,毕竟家里有2个孩子在读书,虽然在当地当老师,而且是学校教导主任,但供2个孩子读书,生活也是非常窘迫。[attach]1089[/attach]
    在走访的离他家较近的3户家庭中,有2户是他家的亲戚。中和老师非常尴尬,事先也同我说好,这两户家庭有一户基本不符合我们的资助要求,另一户可以适当考虑,他中间不好多说什么。于是在走访这2户时,根据实际情况,2户都未考虑在这次的资助范围内。虽然他亲戚有个小孩脑部有问题,经常要治疗,但因只有一个孩子在读书,这个小男孩还未上学,暂时不考虑。[attach]1090[/attach]
    第四户是个辍学不久的男孩,本因就读拉伯乡中学初二,为让其姐姐先上完初中,只能辍学在家放养牲畜。家中也经历了滑坡灾难,地少口粮基本不够吃,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我们到他家时,王成明放牲口还没回来,不过这个时候是放牧回来吃饭的时候了,于是我们边和其母亲闲聊边等他。果然没等10分钟,他带着6头牛马出现在山坡上,接受数量的栓好马,就往家里走。看到有陌生人在,立即往屋内走。其母亲拉住了他的胳膊,问想不想读书,立刻眼睛里闪现惊讶和兴奋的光彩,狠狠地点了下头。[attach]1091[/attach][attach]1092[/attach]
    照片中的王成明,头发花白,看起来饱经风霜,根本不象10多岁的少年。农村的娃,没得书读就是这个样[attach]1102[/attach]
    云南地区受旅游的影响,贫困地区消费较贵州四川为高,学费虽然不高,但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没有生活费而辍学在家。根据走访的几个学生家长的说明,以及学生的回答,初中生每学期费用在800元左右。考虑到当地经济收入的问题,决定把该地区初中助学标准提高到400元/学期。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7-2-1 19:58 编辑 [/i]]

碎莲之梦 发表于 2007-1-31 23:12

走访完王成明家后,中和老师拿着斧头直接上山砍柴,偶随3名小学生一路去学校。1个一年级,1个三年级,1个四年级。
    2个大些的学生走了一路打闹了一路,那个小家伙为了跟上他们,脚步迈得也特快,不一会额角就出汗了,毕竟太阳正当顶。一路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弯,上坡下坡多少次,翻过了多少个山头,留了多少汗,经过近1个半小时的快速赶路,终于抵达学校。[attach]1093[/attach][attach]1094[/attach][attach]1095[/attach][attach]1110[/attach][attach]1111[/attach][attach]1112[/attach][attach]1113[/attach]
    十岁不到的小孩子,翻山越岭1个半小时去上学,在山村里是非常正常的情况。生活的贫困,交通的闭塞,上学读书是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于是克服了很多城市里无法想象的困难,只是为了追寻孩子们自己心中的一个梦。
   当学校后,人都不想动了,当天就在学校休整。

[[i] 本帖最后由 碎莲之梦 于 2007-2-1 22:11 编辑 [/i]]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